登 录
收藏页面 设为首页
  • 最新资讯
  • 协会公告
  • 行业信息
  • 协会活动
  • 分支机构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 行业动态 >行业信息

新常态下我国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发布时间:2019-01-08 11:04:35      点击数:      来源:

中国医药产业受益于医保广覆盖和居民健康保健意识的兴起,产业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由于国内医药产业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加之产业政策环境的变化,整个行业发展速度趋缓,并出现供给与需求错配现象,医药产业发展模式进入新常态。本文建议通过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供给与需求错配和生产要素配置扭曲的现象,解决高端药品有效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现象,从而使供需在更高层次实现新的均衡状态。

1  国内医药产业发展新常态

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安定的重要产业,具备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经济属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医药产业在需求拉动和经济刺激下,出现了市场容量的迅速扩张,但与此同时,医药产业整体创新水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出现了仿制药盛行、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体系不健全等状态。在医药市场容量扩张和市场供应急剧增加的状态下,加之医药产业新政效应的叠加,医药产业进入到增长速度下滑、成长模式转换和市场结构不断趋于集中的发展新常态。

1.1  医药产业增长速度的新常态

医药产业新常态最典型的经济特征是产业整体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实现由以往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转换。过去十几年间,国内医药行业整体年平均增长速度稳定在18%20%的超高速增长状态,随着国内医药工商业、医保支付及终端医疗服务等微观医药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医药行业整体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自2011年至2015年,中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一直呈现上涨态势,达到26 885.19亿元,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却呈现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29.40%降低至2015年的9.10%(1)[1]。自2011年至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一直呈现上涨趋势,达到2 768.23亿元,但增长率却持续下滑,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由2011年的23.5%下降到2015年的12.2%(2)[1]。医药产业增长速度回落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产业结构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点。

1  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化趋势

Fig.1  Trend of Revenue from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2  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利润变化趋势

Fig.2  Trend of Gross Profit from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1.2  医药产业增长模式的新常态

医药产业新常态的特征不仅是增长速度的转档降速,更意味着我国医药产业整体结构的优化升级[2]。中国医药产业依赖原料药和仿制药的生产满足了市场的初级需求,扩大了生产规模,并取得业绩的快速释放。但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后,产业受限于生产环境、资源以及劳动力约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仅难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绩效,而且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基于一系列国内外经济、政治和科技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医药产业调整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实现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3]。受益于政策、人才和资本要素的驱动,中国的领先医药创新企业在创新增长方面取得持续进步,国内企业药物国际专利申请从2011年的756项上升至2015年的968(3,资料来源:PatentScope),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在研化合物数量从2011年的219个增长至2015年的656(4,资料来源:Pharmaprojects)

3  中国企业药物国际专利申请数量

Fig.3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s for Drugs in Chinese Enterprises

4  中国在研药物化合物数量

Fig.4  Number of Drug Compounds in China

1.3  医药产业市场结构的新常态

医药产业增速下滑和增长模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根据哈佛学派“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结构主义理论,医药产业市场结构影响制药企业的策略行为,进而影响产业整体市场绩效。国内目前有5 000余家制药企业,产业集中度低,大部分中小企业集中在低端原料药和仿制药生产,更多采用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利润率低,导致企业无力承担高额的研究开发支出,从而陷入恶性发展的循环[4]。在目前国家大力推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背景下,医药产业将迎来大规模的企业被淘汰、兼并和转型浪潮,出现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研发能力突出和资源整合能力优秀的大企业,拉动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快速提高。

2  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医药产业新常态的根源在于供给侧与需求端的错配,企业一直依赖的“外延型数量增长”模式无法满足国内医疗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日趋严厉的环境保护要求,因此,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实现“基于效率的内生增长”。按照生产函数:Y=A·F(KL),其中,Y代表医药产业潜在生产量,A为产业技术水平,KL分别为产业资本和劳动数量投入,F代表资本和劳动的生产组织方式。

医药产业传统的“外延型数量增长”模式过度依赖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等生产要素的增加。制药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将导致固定资产等资本投入增加速度必须比劳动投入的增加速度要高,但由于资源稀缺性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新增资本产生的边际效益呈现出不断递减的趋势,当资本边际收益下降至零时,增加劳动数量和产业资本投入仍将无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在资源使用量和资本边际效应递减的双重约束条件下,实现医药产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子取决于产业供给侧的技术(A)和生产组织方式(F)。技术创新和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改善生产组织方式,即使保持资本和劳动投入数量不变,技术(A)和生产组织方式(F)的改善也将驱动和保持医药产业的增长。

2.1  着力点一:推动医药产业技术创新

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5],而技术进步是医药产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变量。医药产业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唯有创新才能推动企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促进医药产业实现中高速、高质量增长。从跨国企业发展史来看,新药研发能够催生出的一系列“重磅炸弹”,为跨国巨头带来超额经济效益,并能够为研究开发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5,来源:各公司2016年年报)。反观国内医药企业,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都与跨国企业有巨大差距(6,来源:各公司2016年年报)。国内医药企业必须进行可持续的研究开发投入,进行基础知识研究和技术积累,规划产品研发管线,才能使企业提高仿制药质量和疗效,并在创新药物方面实现突破。

5  全球制药10强企业2016年研发投入

Fig.5  R&D of the Top 10 Global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2016

6  国内制药10强企业2016年研发投入

Fig.6  R&D of the Top 10 Domestic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2016

2.2  着力点二:改革生产组织方式

产业绩效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且也取决于生产组织方式。国内医药产业依赖地方政策的刺激和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工业增加值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不断提高,但受到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当生产要素投入量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到达临界值的时候,反而会出现工业增加值下滑甚至负增长的现象,医药产业增长动力要转换为改善生产要素的组织方式来提高要素生产效率和激发产业技术创新。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能够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使参与主体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通过价格机制调整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和配置。切实遵循价值规律,建立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3  讨论

新常态下中国医药产业新动力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供给侧的技术创新与组织方式变革,具体措施主要在于研究开发创新、放松政府管制、要素配置效率及专利制度供给等方面[6],实现供给侧与需求端的动态匹配。

3.1  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药物创新与仿制药质量

医药产业以研发创新驱动发展而著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以持续,医药增长必须转换增长动力,让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7]。原始创新推动新药研发,工艺创新提高药品质量,全球领先制药企业重视新药研发创新,以规避专利悬崖到期带来的产品风险。我国医药企业以仿制药为主,处于整个价值链的低端,应以创新驱动为方向,开展技术质量进步。同时,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可在产业内部实现技术共享,以推动整个产业链升级。

首先,政府通过药品优先采购、医疗保险目录动态调整等政策导向,创建激发技术创新的利益引导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行新药创新和进行药物一致性评价来提高药品质量。其次,完善税收、金融等相关政策,给予企业创新活动一定的政策倾斜或补贴,减小企业进行创新研发的风险[8]。再者,通过技术、管理入股的方式,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到医药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为创新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最后,搭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发挥制药企业主体作用,缩短原始创新到实践应用的扩散周期[9]

3.2  放松医药产业管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机制

医药产业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属性,往往受到政府的监管,但行业的良性发展仍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制药企业是市场活动的参与主体,承担着技术提升和资源配置的职能。作为理性人,企业会自觉寻找市场机会,在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创造新药产品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在进行药物监督管理的同时,需要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生产组织方式改善的制度环境,放松和解除医药产业管制,降低进入壁垒,为制药企业创新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一,大力推进医药产业市场化改革,引导行业竞争发展。在医药产业新常态下,政府要清晰监管部门和市场的功能,进一步放开医药产业准入资格,大幅度减少政府对医药资源的直接配置,改革药品定价机制,让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起更多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10]。第二,建立健全市场竞争规则,消除地方保护行为和市场进出壁垒,实现政府采购过程中的信息公开、透明,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11]。第三,转变药品监管方式。政府通过监管模式创新,将以往的事前行政审批调整为企业自主进入、自主担责、政府事中检查的监管模式,明确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责任,真正实现企业在药品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和政府的监管责任。

3.3  优化市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大企业拥有研究开发所需的技术积累、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同时,生产与研究开发需要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随着企业规模增大,企业生产量和销售量提高,单位产品所承担的平均研发成本和固定成本就越低,企业的研发效益就越好,从而呈现出规模经济效益。生产和研发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消除资源浪费,引导企业走上研发导向的发展道路。

第一,推动行业并购重组,发挥规模效应。鼓励拥有技术、产品和管理优势的医药集团收购兼并中小企业,培育大企业,从而发挥协同生产的规模效应,提高要素生产效率。第二,试点和推广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为药品持有人提供更加便捷的进入、退出渠道。第三,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优先采购等政策导向倒逼行业内企业提升生产质量,实现优胜劣汰,促进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优化医药市场结构。

3.4  完善专利保护制度,保护投资者收益

药物专利保护制度是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手段。制药企业通过专利保护,可以获得新药产品相当长时间内在市场中的独有权,从而提高药物研发创新的投资回报率,补偿创新投资者承担的研发失败风险,进而激励企业家、投资者持续地进行新药创新活动[12]。研究表明,“以蒸汽技术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国爆发,并非因为英国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而是因为有着最先进的私人产权保护制度”[13],这充分表明产权确立和专利保护对一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第一,确立创新药物知识产权的价值。知识产权价值的确立建立了对知识的所有权进行保护的社会结构,进而激励新药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明晰的知识产权有助于建立对知识这种无形资源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实现药物专利在市场内的自由流转和价值实现[14]。第二,修订、完善专利保护制度。我国药品专利保护制度对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存在非正常性的时间滞后,导致专利拥有者的潜在经济利益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实现,影响和消弱医药产业研发创新发展的动力[15]。应通过改进新药审评审批办法,加速新药评审工作,缩短新药审批时间,实现专利持有人的产权价值。

综上所述,国内医药产业在经过高速增长后,受制于资源使用量和资本边际效应递减的双重约束,在整体增长速度、成长模式和市场结构方面进入新常态,并出现供需错配状态。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应当从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组织方式改革两个方面着力,通过推动技术研发、放松医药产业管制、优化市场结构、完善专利保护制度等方式进行供给侧改革,实现医药产业供需再度均衡,实现医药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