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收藏页面 设为首页
  • 最新资讯
  • 协会公告
  • 行业信息
  • 协会活动
  • 分支机构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 行业动态 >最新资讯

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步伐加快

发布时间:2020-03-02 14:14:11      点击数:      来源:

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疫情引发的蝴蝶效应,竟促成了互联网医疗进入医保的“临门一脚”……

在举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子里,居家隔离成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常态。这期间的医疗服务需求如何解决?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互联网医疗。而互联网医疗的供给侧也是相当“给力”,各大医院充分利用前期搭建的电子平台,开展远程会诊、远程阅片、在线开药以及线上的咨询、问诊、初筛等活动,在线服务从“尝鲜”变身为“标配”,在网络空间开辟了“第二战场”。与此同时,医保对互联网医疗的支撑也迅速跟进,成为各地医保管理部门的头等大事之一。

“靴子”纷纷落地

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国家层面早有布局。早在2019830日,国家医保局就发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形成与管理机制、医保支付政策等做出了规定。各地医保部门也在有条不紊地着手落实。而随着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的大量兴起,各地明显加快了政策推进的脚步。近一周时间里,多地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的“靴子”落地:

219日,江苏省医疗保障局、省卫生健康委下发通知指出,为应对疫情防控,减少患者交叉感染,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病人的“互联网+”门诊医疗服务临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23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透露,为全面服务疫情防控和统筹做好日常医疗保障,上海市医保部门推出“医保12条”措施,将“互联网+”医疗服务试行纳入医保支付;

223日,武汉市医疗保障局宣布,支持将面向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的“互联网+”复诊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4日,武汉市首批3家医院的互联网诊疗纳入武汉市医保;26日,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在武汉实现线上复诊医保结算,成为该市首个纳入医保支付的平台型互联网医院;

226日,广东省医保局下发《关于积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理顺线上线下医疗服务价格。

“脱卡”还有一步之遥

四川省“互联网+”医疗服务相关政策启动比较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保办主任孙麟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但他还是没想到最终落地会是这样的节奏。

“去年12月上旬,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就出台了互联网医疗服务收费和医保支付政策的相关文件,并已转发到各地市州。文件对互联网复诊、远程会诊、远程病理会诊、远程胎心监测等服务项目的定价和支付政策都做了原则性要求。”

通常来说,政策从出台到落地,仍需要各统筹区出台具体办法,并与医院对接,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但疫情明显加快了这个节奏。

为了防止疫病蔓延,要减少人群流动和聚集,同时要满足患者日常医疗需求,实现不用去医院就能在线就诊开药,华西医院在126日就上线了互联网医院抗冠专区。在门诊办公室、医务部、护理部、医保办公室、财务部及信息中心的协同配合下,通宵达旦加班,将原本计划在3月份正式上线的互联网医院医保门特专区提前到21日开通。

开通互联网在线服务不仅满足了慢病患者连续治疗,续方开药的问题,还解决了居民关于新冠肺炎的问诊和咨询问题。现在,华西医院互联网累计问诊服务已达到8100例,医保门特患者9180例,电子处方6676单,药品则通过物流送达患者(抗疫期间问诊和物流费用全免),极大缓解了门诊压力。

孙麟介绍,目前医保门特线上续方、记账、配药、物流配送还只限于来华西医院就诊的成都市医保患者。由于在医保登记和结算时,需要进行实体医保卡刷卡和密码输入,因此,其他患者还不能实现全流程的线上服务,包括成都市医保患者在门特周期到期时(3个月)还是需要到现场进行刷卡结算。而异地医保患者在线上诊疗后也只能索取电子发票,回到参保地报销。

孙麟告诉记者,现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都已经比较成熟,华西医院已向省、市医保局提交了医保相关业务脱卡线上办理的申请,目前正在积极对接。希望医保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协同配合,尽快实现支撑互联网医疗的互联网医保服务,惠及广大医保患者。

持续发展 医保管理仍待升级

互联网医疗,如果从远程会诊算起,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非常适合开展互联网医疗业务。但到目前为止发展仍然缓慢,主要应用于医院间的帮扶活动。专家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支付机制。

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会前任主任委员代涛指出,互联网医疗要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和发展,从支付机制层面要理清三个问题:首先要有定义清晰的服务项目,互联网医疗包含哪些服务项目,每个服务项目的内涵是什么,边界在哪里,并建立服务的质量标准。明确了服务项目,就可以确定服务价格和收费。最后,要明确由谁来支付、怎样支付。从医院的角度来看,现在也到了用信息化重塑医疗流程的阶段。互联网医疗应放在医院运营的高度去建设,而不是把它简单地当成一个普通科室或者一项技术去看待。

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时期出台的医保支持政策,能不能在疫情之后常态化,也是各方关心的问题。对此,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王海银博士指出,互联网医疗充分发展会极大地方便百姓就医,就诊量也会随之增长。但传统的医保监管手段还无法适应这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如何做好监管、防止过度医疗、避免医保基金受到冲击,相关部门要在前期做好研究。